·学生事务

当前位置: 本科生求职心得

曹思源:我的成长成才故事

[ 2015年6月2日 ]

说实话,要写成长成才故事我一开始内心是拒绝的。成才实在不敢当,整个年级的同学中有很多真正的大神是不care各种荣誉头衔的;大学四年回想起来让自己后悔的事情也着实不少,不好意思当做成功经验传授给学弟学妹们。但是在看了一些同学已经上传的故事以后,我释然了:为何不把这当做一个回顾大学生活的机会,不为改变或者启发别人,只为单纯分享我的经历。在学弟学妹们都经过这四年以后,可能也会有和我现在一样的感悟,其实成不成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找到真正会让自己觉得快乐的东西并为了得到它而不懈奋斗,才是真正的“成长成才”。

先介绍下自己现在的情况,我是15年出国读研的百万大军中的一员,本科是计算机专业,毕业后会到美国读计算机博士。选择读博,首要的原因当然是要有兴趣,至少应该确定自己不讨厌做研究,这也是为什么我会在大二的暑假期间就开始找实验室参与课题。另一个原因是,从选择计算机专业的那天起,我就听说了很多关于计算机系同学们通宵达旦、废寝忘食地码代码、完成大作业的传说,虽然事实证明不熬夜也能在这里生存下去,但我隐隐感到自己这种过于规律的生活习惯(我每天中午都要午睡,不按时吃饭或者晚上12点不睡浑身难受……)好像导致我并不适合当码农。再加上我性格中特别敏锐和注重细节的特点,我想或许读博对我来说是个不坏的选择,至少为我将来的工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对考虑读博的同学们,我很建议到国外去读。国外搞研究的氛围总体来说要比国内活泼自由,很多工作中能看到非常新颖的思路,让我觉得很有趣。而国内给我的感觉是比较苦大仇深,真正不把读完博毕业当任务反而乐在其中的学生并不多。(当然这种情况会渐渐得到改善,从国内几所top学校现在的势头来看,更多有趣有力的idea正在出现。)本身读博也是个苦差事,换个环境,在体验新生活的同时完成学业、学会独立,应该也是人生难得的经历,一举两得。套用最近网上很火的辞职信:“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所以出国读博就这样被纳入了我的人生计划中。

但是纸上谈兵总是不靠谱的,在我隐隐考虑到自己读博的可能性的时候,我就想着要找个机会提前体会看看,鉴定下自己到底是不是读博的料。大二暑假,我联系了学校无线网络实验室的老师,了解了他们正在做的工作。大三一开学,我正式进入了实验室。第一个学期主要是学习怎样读论文,抓住论文所解决的问题、基本方法和亮点。从一开始在组会上语无伦次急得满头大汗,到一学期后已经能轻车熟路地讲明白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我觉得这半年是我进步最快的时候。其间我还到外地的兄弟学校去学习了无线通信相关的知识,三四天从早到晚地集训,总的来说就是非常充实。

大三下学期开始,因为申请临近,我开始有紧迫感了,和老师要求要开始做自己的课题。做课题的过程可以说是非常痛苦的,一开始我只是单纯想做些跟实际联系紧密的系统设计类课题,但是付出的代价是“惨痛”的:当别人坐在凉爽的空调房里的时候,我不得不站在烈日下往实验车顶上装着各种设备和电线,站在发动的车边感觉像有四五十度;当我开着车在校园里绕圈圈的时候,来往的人都在向车顶上的奇怪支架和亮着灯的数据线行注目礼;甚至有一次老师开车带我们到市区做实验,被警察拦下来盘问,说在测信号怕被当成违法行为,真是百口莫辩……后来小学期时,实验进入了白热化阶段,老师也没有时间带我开车到市区去做实验了,我壮着胆子第一次开车到人生地不熟的上海市区里,半夜十二点多还在回学校的路上狂飙,那时候真的是痛苦得哭爹喊娘。赶论文的时候我奉献出了大学唯一的一次熬夜。但故事的结局并不总是美满的,我投出的论文没有中。不是没有过委屈,但是事后抛开消极情绪仔细想一想,我已经在这一年时间里得到太多了,对一个领域从一所知到有了自己的想法见解,体会了从做实验、分析数据到写论文的整个过程,吃了很多从前以为自己吃不了的苦,找到了那个愿意通宵陪我做实验、陪我写论文、听我疯狂吐槽的人。

这最充实的一年,在我每次回味起来都能得到新的启发和感悟。

我的抗挫折能力提高了。就像《落难的王子》里写的一样,不管什么苦、什么打击,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来到交大的同学,应该都是从小一路精英着过来的,习惯了一帆风顺的成功,一旦发现付出的努力不一定能得到回报可能都会觉得不能接受,质疑人生是不公平的。可谁说人生就是公平的呢?做事有规划有目标是优点,但如果做事目的性太强,不达目的就怀疑自己、怨天尤人,那反而是害了自己。

还有就是,做事前一定要考虑好再行动。在我进行这个课题的时候,好几次我都对一些原理细节有过犹豫,觉得并不完全说得通,实验没做到绝对有理有据而是有点想当然。但是因为最后时间紧迫,几乎来不及思考,也没坚持深究,放过了这些问题。现在想来我是有点后悔的,觉得这不是搞研究该有的态度,也让我对自己整个工作的意义产生了怀疑。在将来的研究中,一定要戒骄戒躁,保持平和的心态,把每一步都做踏实了,也是对自己的工作负责。

尝试做研究当然是申请出国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尤其是对博士来说,没有研究经历绝对是硬伤,也是对自己不负责任:没有尝试你又怎么知道自己会喜欢?但是在对待申请中其他评价指标,我可能没有那么重视了。大学最初的两年,没有其他分心的事情,我的主要任务就是学好课程内的知识。很多人一提到就诚惶诚恐的GPA,我也没高到哪里去。大一刚开学的时候,我对上课写作业有点不屑的态度,应该是以前留下的恶习,以为自己总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搞定学业,结果第一学期的成绩平平,虽然没有拉低平均分但是也让我稍稍震惊了一下。这也是为什么我现在觉得适当的受受打击是必要的,不然我们都以为自己理应站在金字塔的顶端呢!早点认清自己的处境,洗去狂妄,学着脚踏实地,我们都应该珍惜自己受打击的经历。从那以后我学习的态度都比较端正了,成绩也回升到了自己能接受的样子并一直保持到了临近毕业,虽然不是很高,但是我满意了,毕竟我也没有拼尽全力,因为身边的很多人在用实际行动向我证明,大学里的学习成绩只能算生活中很小的一部分。我努力学习只是为了向自己证明我可以把成绩弄得很高,但是问题是我是不是找到了比刷成绩更值得做的事。

在刷高成绩然后出国成为了大潮流以后,有很多同年级的同学做出了很让我佩服的选择:有人发现自己擅长营销的特点,在学校的几次活动中都搞出了大动静以后,尚在本科阶段就成了大公司的HR;有人码代码的能力虐我几条街,随便找个码农工作应该都会应对自如,拿着高薪圆满人生,但是他偏偏选择了高风险的创业,现在一边学技术一边摸索如何运营。还有很多很多人,选择了自己喜欢走的路,可能不是主流,少了很多本应有的前人的经验,但是另辟蹊径的勇气是我难以望其项背的。他们都属于我开头提到的大神行列。

我大学四年得到的经验就是,经验永远是别人的,所以趁还年轻多尝试,走点弯路也无妨,这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切身体会才是自己的。

四年时光就这样匆匆流走,同样是交大毕业的爸爸给我起了这样一个名字,从那时候起我和交大的缘分冥冥中就是注定了的吧。交大的校风严谨朴实不浮夸,交大的同学们大多都踏实肯干、不善言辞,不知是我们使交大变成了现在的交大,还是四年时间里交大塑造了我们这样的性格。希望从这里走出去的我们,在将来的生活中都能做自己,不是为别人的眼光而是为自己的热情奋斗。

访问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