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事务

当前位置: 本科生求职心得

曹玮剑:成长成才故事

[ 2015年6月25日 ]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间,2011年入学的我已经到了即将毕业的年份。当年刚入校的情景还在脑海,转眼间,便要重新收拾行囊,踏上又一段新的征程。

毕业是一种离别,那些曾经熟悉的同学各自奔向不同的目标,不能再在一起上课、嬉戏打闹、聚会聚餐了。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的毕业却并没有多少伤感的离别。因为未来的两年半时间,我仍将在上海交通大学这所世界一流的学府中度过自己硕士研究生的生涯,作为一名计算机技术与工程系的硕士研究生,开启自己又一段交大生活。从这种意义上来讲,毕业即是换了一种新的身份留在自己度过了四年的地方。

本科所在的班级是IEEE试点班,其取名源于国际上最大的专业协会——IEEE(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它致力于人类的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我非常荣幸的成为了试点班的第一届学生。参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模式,崇尚“做中学、探中学”的教育理念及“交叉·融合·体验·自主”的指导思想,即:打破六个一级学科的界限(交叉);大电类课程的全方位整合(融合);贯穿做中学探中学的理念(体验);层次化组合式的选课机制(自主)。正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为我们试点班规划课程的老师为我们安排了学院中各个系别的课程,让我们接触了解了各个学科的魅力,之后再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不同的方向。

当年的我或许并不够特别的自信,尽管自己对于计算机科学专业非常感兴趣,但是看到班级里很多“大神”都选择了计算机系,加之听闻计算机系的课程繁重且很有深度,在选择方向时我便胆怯了下来,保守的选择了电子系的信息工程专业。然而,相比于电子电路等专业知识,我对于计算机视觉情有独钟。于是,在大二下半学期要求进入实验室找导师的时候,我便主动联系了电子系图像所的老师,希望进入图像所,做一些计算机视觉相关的研究工作。

犹记得我最初进入实验室时,被老师的演示所打动,对于实验室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对于一切都是懵懵懂懂的。我第一次进入实验室进行学习,我深深地被科研的气氛所感染。这里有着和我一样努力的人,有着我所期望的严谨治学的气氛。导师的指导、学长的帮助,都帮我点亮了前进的明灯,指引着我逐渐走向自主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道路。在他们的指导帮助下,我也积极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终于对以前觉得神奇、不可思议的小程序有了深入的了解,懂得了其背后的算法原理。我也在导师的要求下开展自己的研究工作,徜徉在代码的海洋中,不断地尝试、不断的完善,最终终于收获了自己的成果。

在努力做研究的同时,我也积极地学习计算机专业的相关课程。机器学习是计算机科学领域一门基础的课程,它是人工智能的核心,是使计算机具有智能的根本途径,其应用遍及人工智能的各个领域。我在在线课程网站Coursera上主动修习了Andrew Ng的机器学习课程,每周通过观看演讲的视频学习机器学习的基本知识,通过完成课后题不断地巩固学习到的知识,并进行编程训练,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当中。周围有些同学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并没有坚持下来,但是我一直没有放弃,积极主动的圆满完成了课程内容,从中受益匪浅。

学习之余我也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

2013年11月,我赴日本东京参加了The 1st Cloud Programming World Cup,凭借着竞赛中创新的思路,赢得了评委的青睐,最终获得了Emerging Talent Award。在第二年2014年11月,我再次赴日本东京参加了第二届比赛,凭借着出色的工作,得到了评委的一致好评,收获了最终的大奖World Cup。

本科期间最令人难忘的要数2014年参加IGEM(International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achine Competition) 国际基因机器设计大赛了。它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于2004年发起的一个大学生层面的有关合成生物学的竞赛活动,发展至今已成为世界上最前沿和最具影响力的生物学竞赛,堪称生物学界未来精英的聚会和头脑风暴式的科学盛宴。而在2014年,我和一群来自不同学院的交大学子组建了交大的第一支软件队前往麻省理工学院参赛,并最终获得金奖。起初,我们是自发组织的,没有前人的任何经验。在软件队刚组成的时候,我们遇到了重重困难:没有指导教师,没有项目资金,没有前人指导,一切靠我们自己摸索打拼。面对这一困境,我们并没有放弃。我们每周均会举行一次见面讨论会,不断的进行着头脑风暴,思考软件的功能。6月时,我们基本确定了参赛软件功能,找到了指导老师,也寻求到了一定的资金支持,在2014年暑假开始最后的冲刺。

在这个紧张繁忙的暑假,我留在了学校,为参加比赛进行最后的冲刺。在这个酷热的暑假里,我和我们团队的队员们,频繁出现在图书馆小组学习室、自习教室、学院会议室、宿舍党团活动室等地方,一方面激烈的讨论,另一方面共同协作,不断地完成软件编写。

整个暑假,我们都保持高度团结,在一起努力克服软件设计过程中遇到的诸多困难。相比于其他学校软件队动辄十几人的大规模,人手有限的我们,每个人都被分配了相当大的工作量。而且由于我们的专业背景各不一样,在碰到问题时,我们一起努力解决。期间,我和几个小伙伴一同去台湾新竹的国立交通大学,参加了在那里举行的亚洲区的比赛交流会。在交流会中,我们看到了其他队伍为比赛所做出的努力,同时,作为一个软件队,我们当场向各支队伍展示着我们自己的软件,认真听取使用者的反馈,以便在日后不断地改进;我们也仔细收集着用户的需求,根据用户的需求,不断地完善着我们的软件作品。进入九月以后,由于开学,节奏变得更加紧迫。面对大赛组委会提出的一个又一个要求,我们各司其职,各尽其力,尽全力为项目的顺利进展提供助力。在不影响学业的前提下,基本保证每天都有工作量,每天都有新的进步。

最终,在指导老师的引导下,队伍终于成功完成软件并前往美国参加为期三天的全球决赛,与来自全球的200多支队伍同场竞技,获得金奖。

一路走来,细数我们碰到的风风雨雨,缺乏经验、资金、人员、设备、场所方面的支持,但都被我们一一克服了。作为第一支交大软件队,一切都是从零开始,我们坚守本心,一步一步,扎扎实实的走了下来,最后获得成功,为自己的青春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国际比赛,不仅丰富了我的个人经历,赢得了荣誉,同时也让我看到了国际上先进的科学技术,让我更加发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当代社会的竞争异常激烈,不光要有过硬的知识积累,同时,德智体美劳也要全面发展。

我在思想政治方面,主动加强政治学习,认真学习党史党章,在思想上与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在2013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预备党员。预备期间表现良好,一年后如期转为正式党员,积极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为周围同学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在工作方面,我担任着班级的团宣传委员。在本科期间,我做了许多工作,为同学服务的同时也锻炼了我的个人工作能力。积极做好班级内团组织的宣传工作,向团员传达先进的思想,同时也将班级丰富的团员文化生活以照片、文字等丰富的形式加以宣传。在体育节、班风大赛、春游等班级特色文化活动中,用手中的镜头为同学们定格了很多难忘的瞬间,是大家一生永远的记忆。

升入大四,面临着工作、出国、继续读研等多种选择。起初我以为我只能这样继续在电子系中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计算机视觉课题,然而,命运眷顾了我。教育部改变了推荐直升研究生的政策,让推免变得更加灵活。而我也没有放弃这次机会,毅然决然地填报了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的志愿。直升考试前,我不断地练习着自己的编程技能,以期能够直升入计算机系,在这里更加系统地学习、从事研究。终于经过自己精心的准备,梦想得以实现。我将以一名计算系硕士研究生的身份开启我第二段交大生涯。

梦想的风帆已经展开,愿自己能在之后的日子里再创辉煌,驶向梦想的彼岸。

 

访问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