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事务

当前位置: 本科生求职心得

马海蔚:毕业生成长成才故事

[ 2015年6月25日 ]

我是2011级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电子信息科学类(IEEE试点班)的一名学生,我的名字叫马海蔚。在IEEE试点班就读期间,我的主修方向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辅修方向是信息工程。毕业之后我将会去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攻读博士学位,主要的科研方向是人机交互和社交计算,在博士毕业后我打算在研究机构找到一份工作。回顾大学这四年,虽然走了很多弯路,但是最终还是找到了一条比较适合自己的路。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我深思熟虑做出的规划或者抉择,而是好像被命运推着一步步走了过来,不过这些偶然中也确实存在着某种必然。

我是因为信息竞赛一等奖保送到上海交通大学的,原本我一开始选择的专业是船舶工程,后来在提前入学培训中因为表现优秀获得了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最终成功进入了电院试点班,现在回想起来这应该是我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如果我就读的是船舶工程专业,那么我肯定得不到现在这样的机会。原本我一开始选择船舶工程专业是因为我家人都是从事这个职业的,他们可以对将来我在国内的发展给予帮助,另外高中搞信息竞赛时曾带给我的挫败感让我不想继续读计算机科学相关的专业,所以我在对各个专业并不了解的情况下就遵从父母的意思选择了船舶工程专业。而在提前入学中,我得以亲自去考察和了解各个专业的情况,学校的老师也都举办讲座介绍本专业的研究内容和发展方向。在这段提前入学的时间内,我不断地进行自省,问自己将来想要做什么,短期和长期目标是什么,敢不敢为这些目标面对困难和承担风险。最后我下定决心以去美国留学为短期目标、以从事能够极大程度地改变人们生活方式、变革世界的创造性工作为长期目标,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哪怕走这条路会经历很多挫败感也在所不惜。在克服了面对信息竞赛时的挫败感之后,我发现尽管高中时候我信息竞赛搞的磕磕绊绊,但最终还是拿到了一等奖,所以在这方面我还算是比较擅长和熟悉的。基于以上种种考虑,我自己做出了更改专业的决定,并通过提前入学期间的优秀表现进入了电院试点班,重新回到了程序员的道路上来。

这大概是我做出的最正确的选择之一。直到临近申请,我才发现计算机科学这个专业是十分容易成功申请到出国留学的专业之一,也是对于国际学生来说最容易在美国找到工作的专业方向,即所谓的热门、招生多且性价比高的专业方向。我认识很多其他专业的学生在申请研究生的时候都想办法转到计算机科学这个专业上来。而船舶工程专业既不容易出国,也不容易在美国找到工作,而且比起依赖父母,我更希望能闯出自己的一条路,因此相比之下,计算机科学就是更适合我的道路。但是我要强调的是,哪怕计算机科学这个专业现在如此火爆,它也不是适合所有人的,而且它的热度也不会永远持续下去。我认识几个因为错误选择进入电院试点班而痛苦不堪的同学,他们原本可以在自己喜欢的专业方向上大放异彩。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情况,是因为从小到大,我们都是以第一、以名校为目标,比较爱慕虚荣,但真正经历了许多事情之后我才发现,我们在做选择的时候,应该去选最适合自己、自己最喜欢的选项而非那个看起来最好最有面子的选项,我们不是要成为第一名、最好的那个然后去得到别人的赞美,而是要成为自己想成为、与自己相符的人去得到自己的赞美。当然,自己喜欢什么、适合什么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发现和寻找答案,这会是个漫长的过程,但不能因为麻烦就跳过这一步去选择那个录取分数最高或者最热最有面子的专业,因为大学时选择的专业对于我们大部分人几乎决定了今后的发展轨迹,还是要勇于做出你所喜欢所适合的选择,哪怕它看起来是那么的“离经叛道”。而一旦发现自己选错了专业,只要还来得及补救,那就一定要不怕麻烦,努力争取转专业。只有做你喜欢或者想去做的事,你才会感到开心,从而才更有可能做出成果。

因为我从小就喜欢电脑、手机、电子玩具等电子产品和各种应用软件,梦想将来有一天这些东西能够加深人们之间的联系、方便人们的生活、给大家带来幸福和快乐,并且我一直希望将来从事能够体现自己独一无二价值的创造性工作,所以我早早的就决定了要参与到科研中去,在大二暑假我便顺利地进入了实验室参与科研。和选择专业一样,选择合适和喜欢的科研方向及导师也是一个重要的抉择。即使同样是计算机科学这一个专业,底下也有许许多多不同的科研方向,而我之所以选择人机交互这个方向正是因为我的梦想是为了加深人们之间的关系、给予人们幸福、快乐和方便而开发电子产品和应用软件,所以我很关注“人”和“社会”的因素,对计算机科学偏理论的东西倒不是很感兴趣。当时正好一部叫做《刀剑神域》的动画在热播,我为里面新颖的利用脑电和虚拟现实的人机交互方式所着迷,虽然并不清楚具体的原理,我还是决定进入吕宝粮讲授的脑电实验室做脑电相关的研究。当然,我认为还是应该对整个系里所有科研方向都在研究什么有个基本的了解之后再做决定更好,这样做不仅会帮助你找到合适的科研方向和导师,同时也会使你对这个专业的其他科研方向有个大体的认识和把握,将来其他方向的科研思路说不定就可以被拿来借鉴到你自己的科研工作上来。当时我却并没有细致地做这项工作,这是我的遗憾之一。

我知道博士申请很看重科研经历,为了增加自己的科研经历和出成果的可能性,在几乎同一时间,我又参加了朱燕民教授的“基于智能手机的用户行为检测”的PRP项目来进一步为自己将来的博士申请做科研方面的准备,这个项目也是与人机交互相关的一个科研项目,只不过不是利用脑电而是用手势交互。所以我参与了两个与我后来所申请的人机交互方向相关的科研项目中来,后来发现这些科研经历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除此之外,为了准备出国,我在GPA、GRE和TOEFL成绩上也下了很大功夫,不过在这些方面我投入了太多时间,所以耽误了很多本可以用来做科研的时间,以至于我科研搞的并不顺利,没有论文发表,这反而本末倒置了,这是我的又一个遗憾。事实证明,GPA、GRE和TOEFL对于博士申请并不是那么重要,我依然是按照从小到大所训练出来的中国式的重应试的思维去为博士申请做准备,以为GPA、GRE和TOEFL等高分可以帮助我进入名校,但是美国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性思维的人才来做科研,所以其实是科研成果和推荐信更加重要。幸好我PRP项目顺利结题、申请了两项专利并获评电院优秀PRP项目,并且在脑电实验室也做了不少工作,所以在科研经历上还拿得出手,最终才能拿到明尼苏达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博士录取。其实出国申请是一个美国高校和中国学生双向选择匹配和合适的对象的过程,而我准备工作做的太晚,临到申请前才去了解美国高校的相关方向的教授都在研究什么,和自己的科研经历匹配的教授都有哪些,加上我对于分数和成绩的过度投入和在意占用了很多原本应该属于科研和发展个人爱好、结交朋友的时间,所以博士的申请结果并不是很理想。现在反思之后,我得出了以下的结论:首先,鱼和熊掌不可得兼,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要有勇于放弃和牺牲一些次要东西的魄力,什么都想抓住的人最后可能什么都抓不到;其次,不要随波逐流,要有自己的想法并坚持自己的主见,我当时看其他同学都去做学生工作和社团活动,于是我也去做,但最后发现这些并不适合我,为此也耽误了自己和别人宝贵的精力与时间。

虽然很多事情留有遗憾,但是人生本来就不可能完美,最终能拿到一个不错的offer我依然觉得十分幸运和感激,感激我能够获得的各种机遇,包括进入电院试点班、选择人机交互方向、参加PRP项目等。尽管现在能够以比较清晰的视角回望过去的四年做出各种理智的分析,但在当时真的是朦朦胧胧地摸着石头过河,对于未来的规划、自己的科研方向其实并没有想的太多太深入,往往就是凭着一时的冲动和兴致做了决定。如果我当时能够更加细致谨慎地做规划和抉择,我想就能少走很多弯路、少浪费很多精力,很可能可以拿到更好的录取。可是话又说回来,有些弯路是必须自己去走的,青春就是有过冲动、挫折、失败和后悔才会完整。人算不如天算,只要努力活好当下,未来的事自不必担心。但愿我们都能谱写出独一无二的只属于自己的人生物语。

访问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