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
在继往开来中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来源:人民日报
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独特的、独有的、独到的民主形式,它源自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等优秀政治文化,源自近代以后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进程,源自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源自新中国成立后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在政治制度上共同实现的伟大创造,源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政治体制上的不断创新,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制度基础。深入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对于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天下为公、人格平等的价值理想。与西方突出个人权利的传统不同,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强调个人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倡导“以天下为己任”。这表现为政治理想,就是天下为公。中华文明很早就肯定个人人格的平等。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就是强调人人都有不可侵夺的独立意志。孟子讲“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说“涂之人可以为禹”,墨子提出“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这些都体现了对人格平等的尊重和肯定。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人格平等的价值理想影响深远,为我们今天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提供了精神资源。
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的和谐精神。中华文明以和为贵,主张兼容并蓄、求同存异。春秋时期的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主张不同因素之间的协调平衡,反对单一因素的简单强化。儒家讲“和为贵”,既不强迫别人随同自己,也反对屈己而苟同别人,由此形成了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精神旨趣。“以合为上”也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政治理念,它将注重合作融合、反对分立对抗作为处理国家、社会事务的重要原则。兼容并蓄、求同存异与“君子以厚德载物”的价值追求是分不开的。“厚德载物”是说君子要厚植美德,要有宽阔的胸怀;有承受力才能宽容,宽容才能促进和谐。兼容并蓄、求同存异,就会尊重他人、包容差异,就有可能通过平等协商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义务先导、以对方为重的伦理观念。儒家伦理强调义务优先。在儒家看来,人不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而是伦理关系网络中的节点,彼此相关。每个人都有其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人的价值要在尽职尽责中体现,所以要“反求诸己”“尽其在我”。梁漱溟把这个特点概括为“以对方为重”,即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要注重尽义务,“在尊重对方,以对方为重的里面,含着一种‘让’的精神,而西洋的个人本位,以自己为中心,则是一种‘争’的精神”。通过平等协商达成共识,是协商民主的主要价值取向,“让”的精神无疑是达成共识的重要条件。义务先导、以对方为重的伦理观念,有利于超越自我和小群体之私,以理性态度看待国家和社会事务,有利于求同存异、协调一致,不断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治国方略。早在《尚书》中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观念,强调只有得到民众的拥护,国家才能稳固。自古以来,“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等民本观念在我国影响深远。奉行民本的价值理念,必然要求体察民情、倾听民意。当然,在古代社会,民众不是政治主体,只能被动接受统治者“发政施仁”“博施济众”,所以民本始终不能发展成为现代意义上的民主,但民惟邦本、倾听民意等优秀传统文化因素可以为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提供有益滋养。